当前位置: 主页 > 交通住宿 >

『六盘水酒店优惠』刀定祥:花腰傣巨弩的传人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25日 栏目:交通住宿

刀定祥演示射弩的跪姿

刀定祥改进材质制作的箭

新平非遗项目展示中心展示的刀定祥作品——弩

在云南,射弩有着悠久的历史,晋宁石寨山墓葬出土的西汉中期铜人雕塑,其中就有举弩欲射的士兵。至今,作为一项民间体育运动,它还流行于傈僳、怒、独龙、傣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并形成了颇具民族特色的射弩传统习俗和文化。近日,在新平非遗项目展示中心,记者看到市级非遗传承人刀定祥的作品——一把有些年头的手工传统弩。听说刀定祥的家就在附近,记者随即与他取得联系。在非遗项目展示中心,刀定祥热情洋溢地为记者讲述了制弩、射弩背后的故事。

自己摸索学绝技

刀定祥,今年66岁,花腰傣,家住新平县桂山街道青龙社区克租克小组。一见面,他带给记者的是一种亲切感,刚一坐下就打开了话匣子。

刀定祥告诉记者,他出生在戛洒镇的一个小村庄,以前那里森林茂密,野兽经常出没,伤害人畜,先民们便使用弩防身狩猎。他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把老祖制作的巨弩,弩身长1.5米左右,弩背1.6米左右,弩弦约有成年男子食指粗,并有5支分别长1米左右、直径约有成年男子大拇指粗的箭,需要两个人配合才能拉动。

在刀定祥的讲述中,记者得知他16岁当兵,32岁转业到水塘镇政府工作,46岁那年退休。在部队服役期间,他对弩产生了浓厚兴趣,凭借着对老祖那把巨弩的记忆,通过模仿,成功制作了两把弩。退役后,他还把两把弩带到戛洒镇,但后来被他哥哥用坏了。

说起制弩,刀定祥告诉记者,传统弩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弩身、弩背、弩弦、扳机。弩身和弩背选用韧性很强的黄栎木,箭为竹制,弦用黄麻搓制而成,扳机用牛骨。射击时把弦拉入镶口,槽内放上箭,扣动扳机就可射击。“以前射弩需要借助支架,我通过改进,让弩变成用手抬着就可灵活操作。同时,根据实际改变弩的尺寸,我制作的最小的弩,弩身、弩背都是20厘米,箭长12厘米,这样的弩单手即可操作,5米内百发百中。另外,我还改进制弩的材质,并在弩身上雕刻图案。”刀定祥说。在新平非遗项目展示中心,记者看到,他制作的弩身长1米,弩背1米,箭长50厘米,弦则用进口材质制作,弩身上还雕刻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这把弩陪刀定祥参加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比赛。

刀定祥说,射弩的姿势分为立姿和跪姿。立姿是两脚站立成“丁”字形,左脚朝前,右脚朝后,两脚分开与两肩同宽,身体重心落于两脚,左手托弩身下方,右手握把。两手协力将弩身端平,弩后端离右眼大约一寸,上体稍向前倾。右手食指扣扳机,闭左眼、睁右眼。瞄准要做到三点成一线,第一点是瞄尾,第二点是瞄头,第三点是瞄靶。瞄准后,待瞄准线进入瞄准点,均匀呼吸,果断扣动扳机。跪姿则右膝着地,左脚立直呈三角形,身体重心落于右脚,左肘支在膝上,瞄准方法与立姿相同。

带队参赛获殊荣

记者得知,20世纪90年代初期,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传统竞技活动。1991年3月,新平县成立了花腰傣射弩队,集训地在水塘镇。当时,善于制弩和射弩的花腰傣只有退役的刀定祥一个人,县政府便任命刀定祥为新平县业余体育运动队教练,负责射弩训练。不久,花腰傣射弩队就到红河州红河县参加“三地州六县”的射弩比赛。当时因准备仓促等诸多原因成绩不佳,但这次比赛为新平花腰傣射弩队参加各级比赛迈出了第一步。同年6月,玉溪地区也成立了射弩队,体育、民委等部门联合任命刀定祥为玉溪地区体育业余射弩教练。到了7月份,刀定祥以玉溪射弩队总教练的身份带队参加云南省射弩锦标赛。在那次比赛中,全省有20支代表队参加,玉溪男队排名第9,女队排名第10,获得了道德风尚奖。

1992年,新平花腰傣射弩队参加县里举办的“三地州六县”民族团结运动会,刀定祥担任教练,且比赛用的箭和弩也是他制作的。这次比赛,新平男队获得冠军,女队获得亚军。同年12月,刀定祥又带着新平花腰傣射弩队参加玉溪地区第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最终男、女队均获得冠军。

之后,刀定祥带领新平花腰傣射弩队参加了大大小小的比赛,他既是教练,又是参赛人员。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刀定祥带队到思茅参加全省第八届少数民族射弩锦标赛。他在总结以往比赛经验的基础上,对弩进行了改造。为提高弦的韧性,他选用国外的先进材料,大大提高了比赛成绩。在这次比赛中,新平队获团体第一名,传统弩比赛获团体第七名,而50多岁的刀定祥亲自上场参赛,本人获三个第三名,即立姿第三名、跪姿第三名、全能第三名,此次比赛新平队共获得16枚奖牌。

记者了解到,从1990年到2005年,刀定祥利用业余时间训练了10批队员,总计116人,并带队参加省级比赛7次、市级比赛5次、县级比赛1次。刀定祥告诉记者,他在训练队员时,要求极高,能射击到8环的队员才能成为参赛队员。而2006年以后,刀定祥就再也没有受邀带队参加比赛了。

不过,这些年来,刀定祥肩负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每年都会培训两批学员,从18岁到50岁不等,他不仅教学员射弩,更重要的是教学员制弩。弩对他来说,已是生命的一部分,是心灵的一种寄托。

射弩文化代代传

记者从新平县文化馆了解到,狩猎是一种古老的生产方式,也是原始社会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相传在汉唐时期,今漠沙、戛洒一带的大部分地方都是茂密的森林,接近村子地段,处处灌木丛生,分布着野芭蕉林和竹林,常有大象、老虎、豹子、蟒蛇、麂子、野猪等动物出没,时常糟蹋庄稼。为保护庄稼,聚居于红河上游的水塘、戛洒、腰街和漠沙一带的花腰傣先民集体出动,手持弩进行围猎活动,俗称“撵山”。远古时花腰傣狩猎分为三个阶段:出发前祭猎神;上山后分工围猎;获猎后分配庆贺。花腰傣有祭猎神的习俗,至今还流传着祭猎神歌:

猎神啊猎神

十日是好日子

百日是好日子

我们上山打猎

请你放动物出来

我们弯弓进花森林

我们射箭进黑森林

请撵大虎下箐沟

请撵老虎下山坡

……

新平县文化馆副馆长、非遗中心副主任白乙武告诉记者,从这段祭猎神歌词中可以考证,新平花腰傣先民具有射弩的历史,他们的祭猎神习俗产生于狩猎时期。不过,到了农耕时代,花腰傣先民虽然种植水稻或其他农作物,但从未放弃狩猎活动,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花腰傣先民有更多的时间上山狩猎。因此,农闲时,村村寨寨的青壮年男子便拿着弩上山。狩猎习俗延续了很长时间,到了20世纪中叶,由于火枪在民间广泛应用,弩逐渐不用了。近年来,林草部门贯彻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花腰傣村民很少狩猎,射弩这项传统的竞技活动也将失传。“近年来,我们积极采取措施做好射弩的传承工作。对于刀定祥本人,我们每年都会邀请他参加相关培训,对他进行访谈,了解培训学员的情况。”白乙武说道。

刀定祥告诉记者,生活在继续,他对于射弩的热情依然会延续,他有义务把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让我们祝愿刀定祥的坚守和付出,终会换来射弩文化的代代相传。


上一篇:〖黄果树四日游线路〗新平严查货车非法改装和泼洒行为 下一篇:〖六盘水酒店价格〗新平三家“放心肉菜示范超市”通过市级验收
最新推荐